金社平
2025年09月16日08:26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,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的優勢所在。用好市場資源和優勢,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是當務之急,更是戰略之舉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不僅是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,而且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需要”“必須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好,增強我們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”。
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,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。
上半年,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.3%,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8.8%。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,中國大市場彰顯出強大韌性。
與此同時,一些行業和企業低價無序競爭、有的地方“政策窪地”比拼、產業盲目跟風等現象依然存在,成為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阻礙。
打通堵點、暢通循環,必須用好“立破之道”。
“立”什麼、“破”什麼,怎麼“立”、如何“破”……在認識上和實踐中解決好這些問題,才能更好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,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。
(一)
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,要立“顯規則”、破“潛規則”。
“改革有破有立,得其法則事半功倍”。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,破立並舉、先立后破。立“顯規則”、破“潛規則”,就是要加強制度建設,讓社會運行有章可循,讓個體行為有明確指引,減少因規則模糊而產生的投機、鑽空子等現象,從根源上保障公平正義。
市場准入是各類經營主體開展經營、參與競爭的起點,市場准入制度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關鍵。
浙江溫州,我國首個民營資本參與的核電項目——三澳核電站陸續迎來建設節點。一期工程1號機組完成“熱試”,預計年底並網發電﹔二期工程正式開工、建設提速。
與一期工程民營資本2%的參股比例相比,二期工程民營資本參股比例提高至10%。市場准入門檻放寬,為經營主體帶來投資興業機遇。
“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,形成既‘放得活’又‘管得住’的經濟秩序。”
今年4月,《市場准入負面清單(2025年版)》發布,清單事項從2018年首版的151項縮減到106項,縮減比例約30%。負面清單的每一道“減法”,既成就了企業發展的“加法”,也成為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生動注腳。
立得住,才能破得好。市場准入放寬的同時,各項制度規則提供保障,不斷優化統一大市場運行的“軟環境”。
聚焦社會信用,出台《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》,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﹔瞄准公平競爭,施行《公平競爭審查條例》,明確對政策措施的審查剛性約束﹔發力市場監管,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,強化對無序競爭的依法治理……夯基壘台、立梁架柱,統一的制度規則助力統一大市場積厚成勢。
及時破,方能立得穩。推行清單的同時,各地配套政策破除“壁壘”,推動經營主體有機會“准入”、有規則“融入”。
在海南自貿港,商業航天領域准入審批簡化,商業航天發射駛入“快車道”﹔在浙江自貿試驗區,數據出境管理負面清單發布,企業數據跨境流動有了“指南針”﹔在安徽合肥,無人駕駛航空器標准規范制定,低空經濟發展按下“快進鍵”……沉疴盡去、萬木向春,有效打破層層壁壘為統一大市場建設劈波斬浪。
萬物得其本者生,百事得其道者成。
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,在立破統一中循序漸進,更加完善的市場制度,必將持續釋放改革紅利、不斷打開發展天地。
(二)
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,要立“路牌”、破“路障”。
“要瞄著問題去、對著問題改”。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要堅持問題導向、精准破立。立“路牌”、破“路障”,就是通過統籌規劃、資源整合、機制銜接,形成上下聯動、左右協同、內外貫通的有機整體,讓各種資源要素精准對接,激活發展潛力。
立與破的對象,不能盲目“信手拈來”,找准突破點,才能立得穩。以打通堵點卡點拓展發展空間,要素資源才能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,不斷增強市場優勢。
作為長三角“縱三線”關鍵一環,7月4日,蘇台高速公路二期工程通車,向著年底全線建成發起沖刺,長三角高速“斷頭路”清零在即。
2018年,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聯合簽訂《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》。7年多來,長三角16條“斷頭路”建成通車,為一體化發展添薪蓄力。
“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”。
交通物流,國民經濟循環的血脈﹔要素市場,整個市場體系的基礎。
針對交通設施仍存部分堵點卡點,提出“破除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瓶頸制約”﹔考慮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的現實情況,提出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”……今年1月,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(試行)》發布,“規定動作”有哪些、“底線紅線”在哪裡,一目了然、一視同仁。
錨定瓶頸路段堵點,交通基礎設施跨區域統籌布局,“6軸7廊8通道”主骨架基本成形,推動路網通行效率一提再提﹔著眼物流鏈條卡點,交通運輸服務跨方式一體銜接,多式聯運“一單制”“一箱制”走深走實,助力全社會物流成本一降再降……血脈通了,心拉近了,基礎設施“硬聯通”托舉大市場向新向優。
加大對痛點難點的“破”,為“立”清除障礙、創造條件、闖關奪隘。聚焦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,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,才能促進經濟循環暢通。
一組數據標注我國要素市場建設之“進”:今年上半年,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4.2%﹔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同比增長4.8%﹔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額保持增長﹔10個地區試點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,試點地區經濟總量合計超過全國的1/4……要素流通,價值共生,要素資源“軟聯通”釋放發展的乘數效應。
咬定青山不放鬆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牢牢堅持問題導向,把准立破的方向和著力點,更加完善的流通體制,將進一步激活大市場潛能,讓經濟肌體“氣血充盈”。
(三)
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,要立“一盤棋”、破“自顧自”。
“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。”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要堅持系統觀念,辨清主次。立“一盤棋”、破“自顧自”,就是突破“一畝三分地”的局限,以更寬廣的視野、更長遠的眼光、更系統的思維把握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。
推動企業跨區域遷移和經營便利化,破除地方保護的重要標尺﹔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,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關鍵舉措。
6月26日,安徽六安六鬆現代產業園,賽富樂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R系列芯片產線正式投產。產品屢見不鮮,機制卻大不一樣:投產后,安徽六安和上海鬆江兩地“統計分算、財稅分成”。
2024年11月,兩地政府簽訂《六鬆現代產業園利益共享機制協議》,“上海總部+六安基地”“上海研發+六安制造”……從“拉一把”到“一起贏”,滬皖合作成為跨區域產業轉移的“試驗田”。
“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環,打消區域壁壘,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。”
“找准自身功能定位,力戒貪大求洋、低層次重復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”“及時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、市場分割、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”……統籌地方與全局,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》對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作出一系列部署。
找准自身定位,發揮比較優勢,才能從被動“破”轉向主動“立”。打破“一畝三分地”,融入“全國一盤棋”,才能避免搞封閉“小市場”。
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優化分工,構筑起新能源汽車“4小時產業圈”﹔廣西編制“產業林”布局全景圖,主動承接粵港澳等地產業轉移﹔福建各縣因地制宜,一批縣域重點產業鏈“冠軍”企業全球領先……產業共謀、利益共享,一幅“錯位發展、協同並進”的市場新圖景加速繪就。
“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、地方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”,用好“兩隻手”,善於“算大賬”,在立與破中使不同舉措同向發力、形成合力。加強監管執法,健全市場機制,讓政府更有為,市場才能更有效。
山東將“市場壁壘清零”納入地市考核,湖北把優化營商環境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,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針對知識產權等熱點領域,首次聯合發布執法指引……用好考核“指揮棒”,增強監管“穿透力”,監管效能激發市場活力持續涌現。
大河有水小河滿,大河無水小河干。
始終堅持系統觀念,在立破之間把握好局部和整體,厚植互利共贏的土壤,將促進資源高效配置,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。
(四)
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,要立“大格局”、破“小循環”。
“不拒眾流,方成江海。”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要堅持開放理念,統籌內外。立“大格局”、破“小循環”,就是要打破封閉、割裂、低效的局部循環,構建開放、協同、高效的發展格局,激活經濟循環整體效能。
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不是搞封閉的國內循環﹔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,必須通過深層次市場化改革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。
浙江,外貿大省。今年以來,面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,多家外貿企業紛紛尋求拓展國內市場。外貿產品轉內銷,首先要打通“標准之礙”。
企業有所呼,政府有所應。浙江省市場監管部門攜手認証檢測機構,助力外貿企業打造“同線同標同質”生產線,提升內外貿轉化效率。截至目前,已有1415家企業完成“三同”認定,覆蓋電子電器、紡織服裝等諸多產業。
“加快建設高效規范、公平競爭、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”“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,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”……一個大市場、聯通雙循環,翻開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》,開放的目標早已寫就。
“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,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,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,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”。
深化對內開放,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,才能延展“破”的深度,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潛力。
京津冀加快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,長三角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,粵港澳大灣區推進跨境信用報告標准互認、質量認証規則銜接,川渝搭建從訂購到交貨的國際物流全鏈條服務體系……聚焦重點領域,著力協同開放,區域市場一體化不斷向深層次挺進。
擴大對外開放,推進標准制度與國際接軌,才能拓展“立”的廣度,在國際競合中取得新優勢。
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,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已“清零”,自貿試驗區提質擴圍至22個,擴大電信、醫療、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……要素引進、規則對接,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轉化為全球資源配置能力。
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。
堅定擴大開放的決心,在立破統一中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,面向全球、充分開放的中國大市場將形成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。
“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,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,讓中國新發展成為各國的新機遇,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確定性。”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9月16日 02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